信息公开 > 巴中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规划信息

关于印发《“健康巴中2030”规划纲要》的通知

2018-08-21 10:46 来源: 市卫计委 作者:市卫计委
  
巴委发〔2017〕9号


  各区县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巴中经济开发区:

  现将《“健康巴中2030”规划纲要》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巴中市委

  巴中市人民政府

  2017年7月16日
“健康巴中2030”规划纲要


  
  目 录


  序言

  第一章 总体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二章 普及健康生活

  第一节 开展健康素养提升行动

  第二节 开展健康行为塑造行动

  第三节 开展健康体质促进行动

  第三章 优化健康服务

  第一节 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行动

  第二节 开展城乡医疗卫生同质化服务行动

  第三节 开展重点人群健康贴心化服务行动

  第四节 开展中医药治未病特色化服务行动

  第四章 完善健康保障

  第一节 开展全民基本医疗保障行动

  第二节 开展重大疾病科学防治行动

  第三节 开展贫困人群健康帮扶行动

  第四节 开展药品供应保障提升行动

  第五章 建设健康环境

  第一节 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

  第二节 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整治行动

  第三节 开展公共安全环境营造行动

  第四节 开展健康城市村镇创建行动

  第六章 发展健康产业

  第一节 开展多元办医格局优化行动

  第二节 开展生物医药产业促进行动

  第三节 开展绿色餐饮产业打造行动

  第四节 开展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行动

  第七章 强化发展支撑

  第一节 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行动

  第二节 开展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行动

  第三节 开展健康科技创新推进行动

  第四节 开展精准医学研究实践行动

  第八章 精心组织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加大投入力度

  第三节 强化法治保障

  第四节 营造良好氛围

  第五节 实施监测评价

  序 言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特别是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世纪以来首次卫生与健康大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把卫生与健康工作放在事关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谋划推进,围绕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和健康问题,着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近年来,巴中卫生与健康领域改革发展成效突出,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2015年我市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6.42岁,较“十一五”末增加1.67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3.64‰、5.62‰和16.25/10万,总体上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和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卫生与健康事业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

  为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推进健康巴中建设,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四川2030”规划纲要》要求,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 总体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推进健康巴中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大力促进健康公平,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提供坚实健康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健康优先原则。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使促进健康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改革创新原则。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清除体制机制障碍,有效解决创新机制与重构秩序等问题,巩固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开展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

  均衡协调原则。注重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社会负担能力、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正确处理资源与服务、投入与效益的关系,促进区域协调、城乡协调、“三医”协调、中西医协调、医防协调,不断缩小卫生计生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差异,实现卫生计生服务的水平公平和垂直公平,实现全方位均衡协调发展。

  公平公正原则。把握医疗卫生公平可及规律,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逐步缩小城乡、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

  共建共享原则。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引导、部门密切配合、社会积极参与、人人自我管理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机制,落实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责任。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健康服务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质量效益提升的绿色集约式发展,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协调互补发展,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实施“健康巴中2030”规划,分三个阶段进行,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强力推进阶段(2017-2020年)。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全市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攻坚克难阶段(2021-2025年)。到2025年,基本形成全民健康制度体系,健康生活普及、健康服务明显优化,健康保障基本完善,健康环境得到改善,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全市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全面实现阶段(2026-2030年)。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广泛普及,健康产业繁荣发展,人人享有高质量、均等化的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市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健康巴中建设主要指标   
领域 指标 2015年 2020年 2025年 2030年
健康

  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岁) 76.42 77.35 78.5 79.2
婴儿死亡率(‰) 3.64 ≤ 6.3 ≤ 5.4 ≤ 4.9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5.62 ≤ 7.4 ≤ 6.8 ≤ 5.9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16.25 ≤ 15 ≤ 13.5 ≤ 11.5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 89.6 90.6 91.3 92.3
重点疾病控制 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 82.69 ≥ 90.5 ≥ 92 ≥ 93.5
肺结核发病率(1/10万) 67.13 ≤ 57 ≤ 48 ≤ 39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 5.8 4.7 4.4 4
高血压患者管理率(%) 57.99 81 83 86
糖尿病患者管理率(%) 46.96 70.5 72.5 76
重点地区、重点癌症早诊疗(%) 55.56 60 63 65
健康

  生活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8 20 25 30
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 60 85 90 100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万人) 95 110 120 130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0.9 1.1 2 2
健康

  服务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8.74 较2015年下降10% 较2015年下降20% 比2015年下降30%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9 2.2 2.5 3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30.2 ≤ 30 ≤ 28 ≤ 26
健康

  环境
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率(%) 89.4 90.4 92 持续

  改善
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100 100 100
县级以上主城区城市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 34.6 30 持续

  改善
县级及以上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100 100 100 100
健康

  产业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亿元) 15 30 50 100
  第二章 普及健康生活

  第一节 开展健康素养提升行动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骨干,医疗卫生机构、学校、社区等为依托的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健康教育机构能力建设,健全健康教育中心(站、所),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

  增强个人健康责任。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发展健康文化,移风易俗,培养良好健康行为。开展面向个人健康行为的监测与评估,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开展健康体重、健康视力、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实现人人热爱健康、人人追求健康、人人生活健康。

  实施健康素养监测。建立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开展公众健康素养监测,科学准确评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媒体作用,强化健康科学知识宣传,积极建设和规范各类广播电视等健康栏目,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拓展健康教育。到2030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全市100%的区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0%以上。

  突出学校健康教育。完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开展健康教育进教材、进学校、进课堂“三进”活动。构建学科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入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培养培训专(兼)职健康教育师资。加强学校控烟教育,减少烟草对青少年的危害。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第二节 开展健康行为塑造行动

  引导合理膳食。加强全民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普及,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实现人群合理膳食指导全覆盖。实施全民营养计划,开展营养方面的健康教育,减少超重、肥胖等营养问题对健康造成的损害。建立居民营养监测点,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摄入过多等问题。到2030年,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全市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居民超重、肥胖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严格控烟限酒。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推进无烟环境建设,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推行无烟社区、无烟单位、无烟学校、无烟家庭等无烟环境创建,提高戒烟干预能力。加强控烟宣传教育,创新烟草控制大众传播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公众对烟草危害的正确认识,促进形成不吸烟、不送烟的社会风气。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至20%以下。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不良的酒精消费习惯,节制饮酒。对酒精使用造成相关疾病的个人及其家庭提供预防和治疗干预服务。加强烟酒生产与销售监管,开展烟草流行和有害使用酒精监测,严禁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

  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巴中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精神卫生中心等精神卫生机构建设,各级综合医院均设立精神卫生科,建立规模适当的精神病区,与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共同搭建精神卫生疾病管理体系。加快发展心理卫生工作队伍,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专业机构指导、满足个人需求的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卫生与健康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等心理健康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支持、鼓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积极开展精神疾病可防可治、心理问题及早救助和关心不歧视、身心同健康等精神卫生核心知识宣传。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大对儿童、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实现信息互通共享。2030年,市、县、乡、村四级精防网络实现全覆盖,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不少于3.5人;抑郁症、焦虑症、老年痴呆、儿童孤独症等疾病的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显著提高。

  防止毒品危害。严厉打击制毒贩毒,依法对吸毒者采取戒毒措施。加强市、县戒毒机构建设,做到成瘾者早发现、早处理,尽快让吸毒人员摆脱毒品、回归社会,防止复吸。加强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和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与社会康复的衔接,进一步扩大维持治疗工作覆盖面,建立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加强新型毒品治理,保护人民健康。强化医疗机构毒麻药品管制。

  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加强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发生,积极强化社会综合治理,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实施针对性健康干预。开展涵盖一般人群,以青少年、育龄妇女、流动人群及性传播疾病高危人群为重点的性健康、性道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促进安全套使用,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病、艾滋病等疾病传播。进一步强化娱乐服务场所日常监管,加强执法监督检查,保持高压态势,有效遏制淫秽色情、卖淫嫖娼等社会现象。加强网上巡查监管,有效封堵删除网络色情等有害信息。大力开展涉黄问题突出地区集中整治,落实日常监管措施,努力实现涉黄违法犯罪案件明显减少。

  开展健康干预。针对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93种疾病,特别是高发、多发的慢性疾病,制定不同病种的预防、治疗、康复措施,运用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对城乡居民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

  第三节 开展健康体质促进行动

  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到203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积极利用社会资金,结合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和巴山新居规划与建设,加快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建设。公共体育场馆全部开放,支持鼓励民营体育场馆对群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保证校园安全前提下,向社区公众开放体育设施。推动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重视发挥基层文化体育组织和健身骨干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认真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全面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进一步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制定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计划。积极为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及其他特殊人群提供健身服务,使其享受更多社会关爱和体育发展成果。继续办好广场体育、节日体育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全民健身活动。定期举办各级各类运动会,推动各地、各行业、各人群体育健身常态化。到203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30万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3%以上,优良率达到30%以上。

  大力推动“体医融合”。整合资源,组建多学科融合的科学健身知识服务团队,促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常态化运作,为更多群众提供专业、科学的健身指导服务。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和慢性病预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点)建设,推动“体医结合”的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

  第三章 优化健康服务

  第一节 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行动

  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实施国家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城乡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实施有效干预,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加强疾病经济负担监测,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

  第二节 开展城乡医疗卫生同质化服务行动

  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布局,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依托现有医疗机构或引进社会资本建设一批区域医疗中心,达到共建共享,实现均质化的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加强国家、省重点专科建设。加快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大力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到2030年,形成15分钟基本医疗服务圈和1小时医疗急救圈,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5人。

  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医防结合。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基层普遍具备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能力。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引导三级公立医院逐步减少普通门诊,重点发展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完善医疗联合体、医院集团等多种分工协作模式,提高服务体系整体绩效。加快医疗卫生领域军民融合,更好地发挥驻地部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人民的作用。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建立与省内外接轨,体现巴中特色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基本健全覆盖主要专业的市、县两级医疗质量控制组织。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实现全行业全方位精准、实时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再住院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主要医疗服务质量指标达到或接近省内先进水平。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推进合理用药,推行同级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强采供血机构建设,大力宣传无偿献血,到2030年,千人献血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保证临床用血供应和安全,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第三节 开展重点人群健康贴心化服务行动

  全面保障妇幼健康。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倡导优生优育,全面实施住院分娩补助,向孕产妇免费提供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免费服务制度。建立参加自愿婚前医学检查激励机制,对参加自愿婚前医学检查的夫妇给予奖励。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加强儿童早期发展促进工作。加强早产儿的干预治疗。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规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逐步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将儿童出生缺陷疾病诊断治疗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加强确诊病例的治疗和干预,提高确诊病例治疗率,减少新生儿疾病发生。扩大实施儿童营养改善等项目。开展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加强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预防工作。开展0至6岁残疾儿童筛查工作,实现残疾儿童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实施健康妇女计划。推行妇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新策略。加强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老年期保健等妇女保健亚专科建设。全面落实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做好免费避孕药具发放,减少非意愿妊娠发生。加强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防控工作,降低重大传染疾病对妇女健康的危害。持续开展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和提高妇女常见妇科疾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

  不断丰富老龄康养。营造老年人健康生活环境,创造老年人发挥个人知识、技能、经验等作用的条件,在服务社会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预防、养生、医疗、养老”深度融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坚持养老与养生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住院、康复、护理、生活照料、舒缓医疗及临终关怀等一体化健康与养老服务。充分发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作用,为老年人家庭提供长期、主动、连续的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加快老年病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推进老年医学发展,加强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开发多种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大力促进残疾康复。加大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对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给予补贴。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实施精准康复,为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完善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进一步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实施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加强对致残疾病及其他致残因素的防控。继续开展防盲治盲和防聋治聋工作。到2020年,实现家庭医生与残疾人服务签约率达到80%,确保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80%以上。加强辅助器具推广和适配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基本型康复辅具配置给予补贴,使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率达80%以上。到2030年,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第四节 开展中医药治未病特色化服务行动

  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100%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等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大力推广适宜技术,100%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建立层级分明、专业齐全、优势互补、中西协作的中医重点专科集群。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建设区域性中医医疗服务中心,建好中医医疗联合体,健全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和协作机制,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提高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提高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和研究能力。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到2030年,建成独立的市办中医医院,市、区县办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三级标准,中医药服务量达到50%以上。

  发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和作用,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以公立中医医院为主体,健全中医治未病体系。加强三级中医医院治未病专业能力建设,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和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设置或明确治未病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提供中医药治未病服务。建设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示范区2个、全市示范性中医药养生保健星级服务机构3个。鼓励中医医院、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药膳和食疗等技术支持。挖掘具有特色的中医健康大讲堂,普及推广武术、太极等具有养生保健效果的传统锻炼项目。积极争创省级老年病重点中医专科,市中心医院建成老年病医院,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比例达100%。通江县红四方面军总医院中医部旧址等建成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推进中医药现代传承。加强市中医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中医医疗机构数字化诊疗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普及力度。探索中医药现代传承模式,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挖掘民间特色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理论和实践发展。加强中医药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力争在重症肝衰竭、肺结核、呼吸病、肛肠病专科等方面取得明显科研成果。整合中医医疗机构院内制剂、经验方等的开发、应用,配合相关部门开发中草药、中药新药和以中药为基源的新产品。保护重要中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全市建立道地和濒危药材种苗繁育基地2-3个。

  第四章 完善健康保障

  第一节 开展全民基本医疗保障行动

  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充分发挥全民基本医保的基础性作用,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和经办管理体制。改进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开展门诊统筹。进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加强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救助等的有效衔接。到2030年,全民医保体系成熟定型。

  加强医保经办管理。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等“六统一”。理顺管理体制,统一基本医保经办管理,加大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责任,加强对医疗服务的外部制约,发挥医保对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医院和医生的监督制约作用,对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控制作用。

  强化大病医疗保障。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提高重特大疾病患者保障水平。全面实施疾病应急救助,健全无负担能力患者急救医疗费用保障机制。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鼓励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促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发展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衔接,逐步提高群众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

  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在医保基金预算和基金支出总额控制基础上,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型付费方式,鼓励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s)方式,逐步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与风险分担机制,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医疗机构规范行为、控制成本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全面实现医保智能监控,将医保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延伸到医务人员。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医保经办。到2030年,全民医保管理服务体系完善高效。

  第二节 开展重大疾病科学防治行动

  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加强国家和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针对高发地区重点癌症开展早诊早治工作,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癌症、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加强学生近视、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加强口腔卫生,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5%以内。

  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积极防范输入性突发急性传染病,做好鼠疫等传统烈性传染病防控,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强化结核病、布鲁氏病、狂犬病、炭疽等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源头治理。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探索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加强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管理,全面落实临床用血核酸检测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疫情保持在低流行水平。巩固结核病综合服务模式防治效果,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规范肺结核诊疗管理,肺结核疫情持续下降。到2030年,全市结核病发病率控制在40/10万以下。

  加强重点地方病干预。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地方病等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全面落实各项地方病防治措施,进一步巩固现有防治成果,基本控制包虫病、结核病、狂犬病等重点地方病流行,持续巩固碘缺乏病、地氟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疟疾、麻风病、炭疽病等的消除或控制效果,基本消除重点地方病的危害。

  第三节 开展贫困人群健康帮扶行动

  实施贫困人群医疗救助扶持。把卫生与健康资源更多引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加大对贫困地区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支持力度,对贫困人群开展多种专项免费医疗服务。坚持“保基本、救大病、管慢病”,完善“分级筹资、统一建立基金,分类扶助、统一政策标准,分量负担、统一办理流程,分层控费、统一诊疗管理”的“四分四统”健康扶贫机制,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就诊率达95%以上,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100%,个人医疗自负费用控制在总费用的10%以内,努力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帮助因病致贫群众身体好起来、生活富起来。到2030年,建立完善的贫困和低收入人群医疗救助机制,进一步提高健康保障水平。

  加强贫困人群健康服务管理。大力推广针对7岁至64岁贫困人口、残疾贫困人口等的健康体检服务。按照“分类指导、重点管理”的健康服务模式,针对贫困人口中的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按照“一人一策”的原则,进行精准健康评估、精准健康管理,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干预。全面提高贫困群众健康素养水平,努力让贫困群众少得病,努力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开展农村基层生育秩序整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改革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方式,更加注重服务家庭,构建以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为主题的家庭发展政策框架,实行乡村干部计生工作“包村包户”责任制,落实计生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一对一”指导服务制度,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地生育。加大再生育技术服务保障力度。全面推行知情选择,普及避孕节育和生殖健康知识。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特别扶助政策。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监测工作机制。继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宣传倡导、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长效机制。持续深化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网格化管理。到2030年,实现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自然平衡。

  第四节 开展药品供应保障提升行动

  坚持集中分类采购。落实国家药物政策。推进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形成现代流通新体系。健全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医用设备、体外诊断试剂、第二类疫苗五位一体的集中采购格局。完善药品分类采购机制,促进药品价格趋于合理化,提高药品供应保障能力。逐步扩展采购种类,基本实现全品种覆盖。严格控制贵重药械采购使用比例,鼓励优先使用基本药物、低价药和国产药械,进一步降低虚高药价和群众用药负担,确保基本药物安全有效、供应及时。

  强化药品价格监管。强化价格、医保、采购等政策的衔接,坚持分类管理,加强对市场竞争不充分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监管,建立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逐步推行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两票制”,鼓励其他医疗机构推行“两票制”,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净化流通环境。建立商业贿赂企业黑名单制度,对出现回扣等商业贿赂行为的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取消其供货资格。

  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在确保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总体不增加的前提下,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要求,分类指导理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和医疗服务项目的比价关系。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并统筹考虑当地政府确定的补偿政策,精准测算调价水平,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重点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手术、护理、康复和中医等医疗服务价格,降低药品、耗材费用和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化验、检验等价格,逐步增加医疗服务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

  第五章 建设健康环境

  第一节 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

  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机制,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全面加强农村垃圾治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到2030年,努力把全市农村建设成为人居环境干净整洁、适合居民生活养老的美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城镇供水设施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全面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力争到2030年,全市农村居民基本都能用上无害化卫生厕所。实施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综合预防控制策略。深入推进国家卫生城镇创建。

  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抑制城市扬尘、压减煤炭消费总量、治理机动车船污染、控制秸秆焚烧工程,确保城市空气质量持续优化。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落实总河长和河长制,以巴河、恩阳河、大小通江河及辖区内水库为重点整治区域,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实施严重污染水体整治、良好水体保护、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工程,到2020年,全市河流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面达标;到2030年,地表水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污染。实施土壤环境监测预警基础工程、土壤污染分类管控工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到2020年,重点区域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坚持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加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检查,定期督查沿江河湖库工业企业、工业集聚区污染治理,加大超标排放整治力度,切实遏制偷排偷放等恶意违法行为,实施超标排污联合惩戒。建立并严格落实覆盖所有工业污染固定源的排污许可制度,建立“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统一监管污染物排放的环保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格局。

  健全环境健康监测评估机制。强化环境保护部门与卫生计生部门的联动机制,开展重点地区、流域、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识别涉及重金属、有毒有害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核辐射、噪声、振动等特征污染物的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及其环境健康风险,加强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与危害的科学研究,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划定环境与健康高风险区域,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哨点监测,建立高风险区域内项目开发健康风险评估制度。

  第二节 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整治行动

  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网络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域并向乡镇延伸。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健全信息报告系统。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禁限用农药、兽用抗菌药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行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加大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力度,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基本建成全程追溯体系。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健全投诉举报奖励机制,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科学素养、参与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提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城市和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区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示范单位,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创建活动。健全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监管格局,建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到2030年,全市食品检验量不低于3份/千人•年,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稳步提升。

  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加快实施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计划,全面加强药品监管,推进药品追溯体系建成运行,形成全品种、全过程、全环节完整追溯与监管链条。不断提升医疗器械、化妆品安全保障和监管水平。

  第三节 开展公共安全环境营造行动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加强安全生产,构建风险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两条防线,切实降低重特大事故发生频次和危害。强化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

  遏制职业病危害。开展职业病危害基本情况普查,健全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进一步建立完善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报告和管理信息系统,遏制尘肺病和职业中毒高发势头。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对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落实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与职业病报告制度,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促进工作,依法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及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职业健康体检,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发生。加强放射诊疗辐射防护。

  促进道路交通安全。落实道路交通安全主责,强化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逐年完成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任务,排查治理好公路安全隐患。强化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查处整治,高压严管路面动态安全隐患。严格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强化源头监管,落实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深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扩大覆盖面,切实提高机动车驾驶人和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到2030年,力争实现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40%。

  预防和减少伤害。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加强社会面安全防范控制,开展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的专门性安全防范宣传,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幼儿园、学校及老旧社区等未成年人、老年人主要聚集地区增设防范措施,预防各类违法犯罪。加强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扬言报复社会人员排查管控,严防发生针对婴幼儿、未成年人、老年人的极端事件。严厉打击街面违法犯罪,努力遏制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街面抢劫、抢夺犯罪活动,严厉打击拐卖贩卖儿童和针对老年人的诈骗等突出犯罪行为,使针对儿童与老年人的伤害案件、意外事件数量逐步下降。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深化行刑衔接,严厉打击社会面制假售假、假冒伪劣犯罪。完善口岸核辐射、生物、化学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预警、报告和处置工作机制。

  科学应对突发事件。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责任机制,到2030年,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提高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建立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提升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到2030年,建立起覆盖全市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明显提升。进一步健全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救治效率。到2030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伤比有较大的下降。

  强化口岸公共卫生。建立全市传染病疫情信息智能监测预警,健全车站、码头、机场等公共场所精准检疫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种类齐全的现代核生化有害因子防控体系,建立基于源头防控、境内外联防联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健全病媒生物及各类重大传染病监测控制机制,主动预防、控制和应对境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完善旅行与健康信息网络,提供及时有效的旅行健康指导和服务,保障出入境人员健康安全。

  第四节 开展健康城市村镇创建行动

  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巴中建设的重要抓手,保障与健康相关的公共设施用地需求,完善相关公共设施体系、布局和标准,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针对当地居民主要健康问题,编制实施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发展规划。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建设,提高社会参与度。重点加强健康学校建设,加强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传染病防控等相关政策。加强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监测与评价。到2030年,建成一批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示范城市和示范村镇。

  第六章 发展健康产业

  第一节 开展多元办医格局优化行动

  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破除社会力量进入医疗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逐步扩大外资兴办医疗机构的范围。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支持保险业投资、设立医疗机构,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促进社会办医疗机构规范发展。

  第二节 开展生物医药产业促进行动

  加强医药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生物药、化学药新品种、优质中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新型辅料包材和制药设备,推动重大药物产业化,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诊疗设备、医用材料的竞争力。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发展专业医药园区,支持组建产业联盟或联合体,构建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先进制造体系,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大力发展医疗健康服务贸易,提高竞争力。

  第三节 开展绿色餐饮产业打造行动

  稳步扩大总量规模,大力引导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外向型企业发展绿色食品,积极指导农民示范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鼓励引导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主体发展绿色食品,不断优化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主体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扎实推进基地建设,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色农产品规划区和农业大县为重点,着力创建一批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油料、水果、茶叶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形成原料基地与加工企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不断强化市场营销服务,支持专业营销和电商平台建设,多渠道拓展市场,扩大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促进优质优价市场机制形成。坚持绿色食品精品定位,严格许可审查,加强证后监管,强化淘汰退出机制,确保产品质量和规范用标,不断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和美誉度。引导健康消费,发展品牌餐饮。引导和促进餐饮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餐饮业行业标准推广实施。加强餐饮企业行业自律,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采购健康合格食材,规范制作流程,不滥用食品添加剂。积极开展以卫生设施为重点的硬件改造提升工作,加快健康餐饮产业升级,发挥餐饮行业协会引导服务作用,强化部门监管,打造健康放心品牌餐饮企业。

  第四节 开展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行动

  促进健康产业多样化。发展互联网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合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支持医疗机构转型或者增设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临终关怀医院等,支持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生态康养农家、康养社区等产业发展。到2030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0张以上。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规范发展母婴照料服务。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和体育医疗康复产业。制定健康医疗旅游行业标准、规范,打造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扶持一大批中小微企业配套发展。

  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健康管理,通过居民健康危险因素评估和健康状况监测,开展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生活指导等服务。鼓励举办健康管理咨询和体检机构,开展个性化健康服务。开展全民健康管理服务,实施全民健康干预新机制,落实属地化健康管理服务职责。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医疗影像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等。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提供食品药品检测服务。完善科技中介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打造健康休闲产业带。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培育多元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推动体育项目协会改革和体育场馆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改革,加快开放体育资源,创新健身休闲运动项目推广普及方式,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打造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积极培育冰雪、山地、水上、汽摩、航空、极限、马术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到2020年把巴中打造成山地运动休闲城市。

  第七章 强化发展支撑

  第一节 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行动

  加快建设分级诊疗制度。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引导医疗卫生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合理控制大型医院诊疗量,支持和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承担普通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专科医师提供技术支持的签约服务团队,优化签约服务内涵,向居民提供长期连续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按照政府主导、自愿组合、区域协同、方便群众的原则,以资源共享和人才下沉为导向,建立医疗资源纵向联合体,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推进城乡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合理划分和落实各级医疗机构诊疗职责,明确住院、转诊标准和程序,实行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批责任制。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

  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坚持公益性方向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理顺政府举办监管体制,构建政府、医院、社会新型关系,形成决策高效、管理科学、监督有力的管理体制,提升医院治理水平。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内部人事管理、机构设置、收入分配、副职推荐、中层干部任免、年度预算执行等自主权。健全公立医院内部决策和制约机制,加强院务公开,发挥职工代表大会职能,强化民主管理。突出功能定位、职责履行、社会满意度、费用控制、运行绩效、财务管理等指标,完善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定期组织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以及院长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考核结果与医院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绩效工资总量以及院长薪酬、任免、奖惩等挂钩。

  全面落实综合监管制度。运用法治思维,建立政府为主体、社会多方参与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从举办管理医疗机构向全面监督管理转变,强化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监督管理职责,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监督考核。强化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加强医疗服务监督结果应用,将医疗机构日常监督管理、执法检查情况及违法行为查处结果与医院等级评审、人员职称评定、重点专科建设、财政补助等挂钩。强化医学会、医师协会等行业协会的自治自律作用。健全人事薪酬管理制度。落实审计监督制度,加强对医院国有资产、资金的监管。

  第二节 开展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行动

  依托重点学科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掌握高精尖医学技术的高端人才,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整体水平;依托巴中职业技术学院、通江卫校等大中专院校,培养一批掌握适宜技术的基层卫生人才;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引进力度,激励引导卫生人才服务基层,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促进城乡卫生人才协调发展。继续做好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大中医住院医师和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养力度,强化中医药继续教育,培养一批中医药临床名家和研究型人才。抓好卫生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健全首席专家、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选拔管理制度,加强医学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建设,培养、聚集一批优秀人才。加强全科、儿科、产科、精神科、老年医学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加大养老护理、营养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健康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人才培训。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率达100%,覆盖率90%以上。分层分类加强岗位培训,对现有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每五年进行一次轮训,对乡村医生每两年进行一次轮训。依托省内外高等医学院校和三级医院,加强对高层次和紧缺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才的进修培养。开展示范教学帮带,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到巴中示范教学,提高水平。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探索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对医疗卫生机构单独制定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探索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合理提高人员奖励水平。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建立健全以医德、能力、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和“互联网+医疗”制度体系,鼓励医生开展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强化社会舆论引导和医患权益保障,提升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尊医重卫良好社会环境。

  第三节 开展健康科技创新推进行动

  整合全市优势资源,统筹和整合我市临床医疗机构,加强全市临床医学和科研数据、影像大数据平台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格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强现代中药科技创新。支持以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的创新中药研发,加强现代中药研发相关领域的二次开发、技术升级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等;加强大健康服务创新。科学研判疾病谱变化、医疗技术进步和健康需求发展趋势,紧密围绕健康需求和旅游康养、养老康养等新业态发展,加强大健康产品和服务技术基础研究,强化大健康产品和服务技术循证研究和安全性研究,探索并建立“临床——科研——企业融合”、“三产融合”等成果转化应用模式。

  第四节 开展精准医学研究实践行动

  依靠市、区县公立医院,以我市常见高发、危害重大的疾病为切入点,实施精准医学研究的创新协同,形成具有巴中特色的可用于精准医学研发的医疗成果,对接安全稳定可操作的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培养学科交叉、方法前沿的高素质研发团队。

  以疾病防治为导向,形成针对健康人群的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健康管理,针对重大疾病的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早期筛查、分类分型、个体化治疗、疗效和安全性预测监控等精准预防诊治方案和临床决策系统,建设全市人群典型疾病精准医疗临床方案的研发、示范、应用和推广体系,为显著提升人口健康水平、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遏制医疗费用支出快速增长提供支撑,使精准医学成为经济和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建设精准医学队伍,普及精准医学理念,鼓励精准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结合,加快实现精准医学新模式。开展基于精准健康体检、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多中心临床试验,通过临床信息等大数据搜集分析,发现更多的疾病预防与诊治工具,指导精准医疗实践。

  第八章 精心组织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健康巴中建设,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健康巴中建设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做好相关任务的实施工作。注重发挥社会各界人士、各级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完善健康巴中建设推进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健康巴中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部门有效开展。

  第二节 加大投入力度

  健全政府健康投入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健康投入力度,科学合理界定各级政府投入职责,履行政府保障基本健康服务需求的责任。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企业等积极性,形成多元筹资格局。建立结果导向的健康投入机制,开展健康投入绩效监测和评价。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落实财税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赠与互助。

  第三节 强化法治保障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健康法律法规,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政府在健康领域的监管职责。推进综合监管,加强执法监督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行业自律,鼓励并发挥社会力量在监管中的作用,促进公平竞争。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放权的协同性、联动性。优化政务服务,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协调的监管体系。建立行政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信息公开制度,落实信息公开责任。建立行政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全面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确保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

  第四节 营造良好氛围

  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突出宣传推进健康巴中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战略、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不断加强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群众对健康巴中建设的普遍认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健康巴中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五节 实施监测评价制定实施五年规划等政策文件,细化本规划纲要各项政策措施,明确各阶段实施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机制,制定部门分工方案和监测评估方案,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和评估,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